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商标“大跃进”
作者:吴征
上一篇《美国专利商标局拟开始制裁中国非正常商标代理机构和个人》发出后,引发了一些关注。社会各界也在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打击非正常不能影响到刚需这是基本原则。但是中国“出海”的商标是否全都是真“刚需”?可能还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一些西方披露的数据来看,如果是“刚需”,为何中国申请量在某些年出现陡然爆发?是否合乎常理?
如果里面含有“水分”,按理说注册成功率应该不高,但是国外监控的数据显示,中国申请人的注册成功率有的是美国人的两倍,这又是怎么回事?
还有一些猜测亚马逊等电商平台近年来对电商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新政,例如出台的IP加速器计划,会引发中国海外商标激增?可是国外一组数据却又否定了这种猜测。
另外一些人认为中国商标激增只是引发了美国积压,并消耗USPTO的审查资源。实际上,一组数据反映,中国商标已经对各国带来了申请量“通胀”。
在中国海外商标申请的真实性上,不仅存在上一篇提到的美国USPTO商标专员有理由认为一些商标的申请存在虚假行为,而且西方一些民间人士也会通过各自的“侦查”手段来质疑可能存在造假的商标申请。
至于一些质疑中国商标在海外申请,存在“傍名牌”等行为,实际上已经算不上什么突出的问题了,这是西方人对中国“偏见”的正常反应。但是回过头来看一些西方人列出的我们自己可能存在“傍名牌”的商标,我们要不要问一下自己,是不是真得要去“搭便车”。
总之,西方人对于中国商标的“大跃进”式崛起,既好奇、又惊叹,在无可奈何中,往往喜欢去挑出来一些“酸葡萄”。
以下七点为一些西方专家对中国海外商标崛起的数据统计和观点概要。
1. 中国商标数量全球“独孤求败”
目前,全球商标注册中有效的记录超过1亿条,有4960万在中国,美国以389万排名第二,印度有351万。英国排在第八位,有184万。欧洲知识产权局有120多万。
从国家间商标注册的动态比较来看,2021年,英国每月大概有15000件,欧盟知识产权局每月大约13000件,与美国每月6万件相比还有差距。但是如果和中国每月80万的记录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2. 中国商标申请正在全球扩张
在2020年,美国商标申请量比上一年增长58%,其中主要来自于中国申请量暴涨。今年来自中国的申请量以350%的速度增长,占到了美国申请总量的1/4以上。
实际上,除了美国之外,在今年欧盟知识产权局收到的商标申请比2020年也多34%,其中来自中国的增长率为129%。
英国IPO UK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商标注册增长率最高的国家,申请量比2020年同期增长89%。其中提到来自中国的申请增长了326%,中国已经占到英国商标申请总量的15%,而美国申请人的增长是147%,英国申请人增长58%。
澳大利亚的商标增长率是22%,其中来自中国的申请增长了70%。
3. 2020年9月中国申请人商标量超过美国本土
数据显示,2020年9月,来自中国申请人的美国商标申请量已经超过美国本土申请人,增长趋势非常陡峭,基本上从八月的4000直接翻倍。所以这么快的增长,很有可能是来自少数几家代理机构的大客户增量。
不仅美国,在欧盟知识产权局和英国知识产权局,也有类似的申请趋势,时间点大体相同,分别是在2020年5月和9月之后出现“陡增”,这种大幅度增长是否与美国的“陡增”有关联,主要是中国的那些申请人或机构引发的该趋势。如果对这一时期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有可能找到中国商标海外申请猛增的真正原因。
4. 2020年9月中国申请人商标量超过美国本土
对美国商标2020年1-6月的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申请人在USPTO的商标注册成功率(72.8%)要远远高于美国申请人(41.1%)。
5.亚马逊IP加速器对于中国商标申请影响有限
2019年10月,亚马逊在美国启动了IP加速器计划,共有11家美国律所组成,协助卖家和企业在亚马逊平台上获得商标保护及维护相关利益。
6.存在可能与中国链接有关系的虚假申请
最近几个月来,有数百件美国商标申请人使用了明显不是住宅或是商业用途的地址进行提交,这些地址最终定位到农场、田野、树林、加油站、甜甜圈店,以及不存在的街道和号码。暗示着可能存在“影子申请人”,而根据美国法律,这种情况的申请人是不能拥有知识产权的。
但是USPTO却并不经常检查美国申请人的地址是否真实。但是所有这些申请都有一个从中国的共同连接,且都含有“feel and like”等字眼。
有人据此引出一些名称在亚马逊上被卖家和经销商使用,其中大部分链接到中国。并推测有可能出于商标抢注的考虑。
7.中国商标在“碰瓷”国外知名企业?
还有一些人将对美国知名公司针对中国商标提出的异议或诉讼进行了整理,认为中国申请人有“碰瓷”的嫌疑,美国这些公司为了进行维护将不得不多花数千美元的律师费进行申诉维护。所以认为这些来自中国的“欺诈”申请将使得美国商标流程更长和更昂贵。但是评论认为USPTO目前对于这种情况的作为并不够,呼吁USPTO能在和谐商标合法前拒绝它们。
但是“碰瓷”这一点的质疑,显然还不是中国商标海外申请整个事件的关键,因为“碰瓷”在中国国内就已经很普遍了,这种近似的商标按照正常程序走就好了。西方人的思路可能还停留在将中国一直视为“仿冒者”。这一点,就看这些中国申请人,到底是碰瓷还是有合理使用了。估计这种争议会一直继续下去。
不难发现,西方人对中国商标“大跃进”的研究,有时甚至超出了中国人对自己的研究。如果情报工作跟不上,舆论也跟不上,中国将如何与西方企业、政府竞争?
未来,中国企业的商标战略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以及不断增长的商标申请量该何去何从,值得中外学者、专家持续跟踪研究。